对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101号建议的答复
王红杰代表:
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社团活动,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建议收悉,现答复如下:
近年来,为积极落实“双减”政策,创新课后服务模式,鞍山市教育局全面推进课后服务提质工程,全市中小学广泛开设文体、科技、非遗、劳动等社团,构建起“基础托管+特色课程”服务体系。2024年以来,市教育局为更好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、增长知识、陶冶情操,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团活动中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学生中活态传承。
一是加强顶层设计,完善社团活动制度体系。市教育局注重加强对学校社团活动的统筹规划,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,规范社团成立、运行和评估等环节,确保社团活动健康有序发展。探索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主导、学校主体、家长支持的社团活动教育工作协调推进机制。按照“教育性、实践性、安全性、公益性”原则,规范社团教育管理,做到“活动有方案,行前有备案,应急有预案”。加强社团建设规划,指导各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生需求,制定社团发展规划,注重社团的内涵建设和品质提升,推动学校结合地域文化、学校历史等,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社团品牌,形成“一校一品”或“一校多品”的社团发展格局。铁西区黎明小学开设330社团课程,充分发挥56个学生社团的辐射引领作用,为“和韵传承”体系赋能,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落到实处。
二是加强课程建设,突出育人实效。基于学生核心素养,市教育局坚持整体设计和分类施策相统一、内容优化和形式创新相统一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,制定下发《鞍山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课程体系实施细则》,为全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、进课堂、进头脑工作,提供基本遵循和依据。把学生社团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,与学校德育、劳动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。促进研学实践教育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,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、历史类、地理类、科技类、人文类、体验类等多种类型活动课程。立足特色社团活动定制个性化社团课程。依托学校特色,针对学生兴趣爱好,打造个性化传统文化学生社团,发挥社团辐射引领作用,推动粘土、剪纸、楹联、掐丝珐琅、高跷、皮影戏等传统艺术项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落地,实现学生全面发展。
三是强化师资保障,提升社团活动指导水平。根据《鞍山市义务教育2025年工作要点》,指导各县(市)区教育行政部门注重加强教科研工作,推动社团活动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。实施“筑基提质工程”,开展学科教师培训培养“321”行动,通过培训、交流等方式,提高社团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,为社团活动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。鼓励学校聘请校外专业人士担任社团兼职指导教师,充实社团师资力量,为社团活动提供专业师资支持。
四是加强宣传与推广力度,营造良好社团活动氛围。注重加大宣传力度,通过媒体、网络等渠道,广泛宣传社团活动成果。定期举办社团活动成果展示活动,展示学生在德育、智育、体育、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收获和成果,共同推动我市中小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。汤岗子实验教育集团通过社团活动、民俗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剪纸、辽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教育,引导学生感受非遗魅力,厚植家国情怀。
下一步,市教育局将继续积极推进学校社团活动深入开展,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社团实践课程,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社团精品课程,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的社团实践师资队伍,建立一套规范管理、责任清晰、多元协同、安全有序的社团活动工作机制,探索形成具有鞍山特色的中小学生社团实践教育发展格局,赋能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!
鞍山市教育局
2025年6月13日